[台北]台北偶戲館Puppetry Art Center of Taipei

從傳統懷舊的台灣出發,

在繁華的台北尋找歷史跟現代的連結。


你知道布袋戲、魁儡戲跟皮影戲的由來嗎?
原來夜市跟台灣的廟宇有絕對連結的關係?
花博公園不只是公園,還有好多台北的小秘密?


跟著我們搭乘捷運,一同在繁華的台北城中,來趟懷舊歷史之旅:
觀光沒發現的傳統,故事意想不到的美味!

原來寶島台灣的繁華現代,就是傳統歷史的美麗延續!

首先,先來看一段安迪連自己錄製配音,介紹台北偶戲館的微電影吧!


攝影景點:台北偶戲館、松山慈祐宮、饒河街觀光夜市、士林慈諴宮、士林夜市、花博公園

如果你覺得上面的微電影蠻有趣的,請在3/18日前
替安迪連的這個作品「繁華台北的懷舊之旅」投票按愛心喔
(每天都能投票)!



接下來,進入正題
話說為了這次微電影的拍攝,安迪連跟朋友第一次來到位於京華城旁邊的台北偶戲館。還蠻喜歡這個地方的,但是討論度很低,就想說順便介紹給大家!

平日參觀的人沒有很多,可以慢慢的逛,還有能互動的展品,實在蠻有趣的!


台北偶戲館

Puppetry Art Center of Taipei


憑藉著對偶戲藝術的熱情,臺原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林經甫先生,將數十年來個人收藏的戲偶捐出,希望臺北市政府能為它們成立一處永久保存、展覽的處所。

經過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的縝密規劃,這批珍貴文物終於在「威京集團京華城社區回饋計畫案」中找到歸宿。兼具戲偶展出、演出、教學、典藏功能的「台北偶戲館」,於2004年八月正式開館。

展區規劃

台北偶戲館以「愛耍創意、愛耍偶」為訴求,劃分為「袋袋相傳-布袋戲區」、「絲絲入扣-傀儡戲區」、「影影約約-皮影戲區」、「偶戲萬花筒-互動體驗區」四個單元、以及「戲偶DIY課程」。




門票

門票50元,上面有布袋戲、魁儡戲跟皮影戲寶寶


袋袋相傳﹝布袋戲區﹞



布袋戲的原始形式可能源自中國大江南北賣藝的肩擔戲。



展區中除了「肩擔戲臺」、「金光戲臺」訴說布袋戲的舞台表演形式外,偶頭的製作過程、刺繡精細的戲服、搭配演出的後場樂器等,還原布袋戲全盛時期的榮景,全都是布袋戲的珍貴展品喔!


► 金光戲台
       金光戲台為演出金光布袋戲時所使用的舞台,是現今野台布袋戲的主要舞台形式,此類舞台最大的好處是拆搭方便,並且易於集中觀眾的視線,還可以於舞台內隱藏機關,製造氣氛及效果。

► 肩擔戲
        傳說為布袋戲最早的表演形式,由一人獨力完成,演出者隔著簾幕,做有表演性的說書,內容多為稗官野史的編造戲文。







► 七大行當六十角
        表演布袋戲的基本角色,可分為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、童、雜、獸等七種類別,稱為七大行當,與中國傳統戲曲相同。另外整理出黃帝、將軍、士、農、工、商.....等等六十種行業,依據每一齣戲的需要選取角色來演出。所以傳統的戲籠中,要能滿足一般的戲齣需求,通常需要包含有這七大行當六十角。
















►戲籠
          是裝布袋戲團所有道具的容器,由於布袋戲偶及道具都不大,不需要大容器來裝載,早期的戲籠,以竹編或籐編為主要製作方式,較為輕巧,後期則有木製或鋁製戲籠的製作,較為堅固。


► 傳統配樂---南管、北管
             傳統布袋戲表演的後場音樂,分為南管和北管兩種音樂風格,依據樂器的不同,又可以分為文場跟武場,南管布袋戲以文戲為主,特色是管弦合奏,以琵琶及洞簫為主樂,北管特色為鑼鼓打擊,音樂較熱鬧,娛樂性強,逐漸取代南管地位。   







如果你也想自己操偶演一段布袋戲?
戲台早已為您搭好嘍!就等你來一展身手!









世界偶戲區







絲絲入扣﹝傀儡戲區﹞



民間俗稱傀儡戲為「嘉禮戲」,唐代時為民間俗戲,在宋代時興盛普及,並出現各種不同操作類型的傀儡,如:懸絲傀儡、杖頭傀儡...等等。



台灣的傀儡屬於懸絲傀儡,基本上是伴隨著生命禮俗的信仰而存在,南部偏重喜慶祈福的的酬神儀式,北部偏重驅邪禳災的宗教功能,各具特色。

   展區中有許多著名劇目介紹及主要角色傀儡,也展示了偶身的分解部位構造,對於傳統傀儡戲的宗教儀式及禁忌有詳細的說明,還有操偶大師精湛的演出影片播放。



►  喪家樂
        傀儡原為喪家樂,可能與喪葬儀式或驅邪的儺儀有關,到現今台灣民間傀儡戲演出的主要功能,仍在扮演驅除邪煞的角色。例如:跳鍾馗。

►  跳鍾馗
           為台灣北部常見的一種宗教儀式,演出場合包含鎮宅、入厝、壓火、除煞、普渡...等等,由事主或居民延請道士及傀儡演師在指定地點進行,目的是消災解厄、求取平安。



►  台灣北部傀儡
         分布於宜蘭及桃園之傀儡劇團,以宜蘭為中心,除了宗教祭儀之外,劇本、劇目多以北管戲曲為主,劇長約一至兩小時,表演性的劇目有:桃花女鬥周公...等等。

►  台灣南部傀儡
           分布於高雄、台南及金門之傀儡劇團,以高雄為主要分佈地,宗教儀式由演師與道士聯合進行,早期的儀式及演出是從半夜開始,演三齣戲直到天亮,因此也稱為「三齣光」。聲腔音樂屬於閩南泉音系列,表演性的劇目有:童子戲球、尪某對...等等。

►  童子戲球
           是一齣趣味的啞劇,沒有對白,全以姿態及動作取勝,童子將球或拋或丟或踢,共可做出十幾種動作,操偶師需要具備非常高超的操偶技巧,是南台灣傀儡戲獨特的表演。











     懸絲傀儡的操控到底是困難還是簡單?自己來試試看就知道!非常好玩喔!(我們有在本文最上面的微電影實際操弄魁儡戲)


影影約約﹝皮影戲區﹞

皮影戲在台灣又俗稱「皮猴戲」,相傳源自於中國漢朝,因為漢武帝思念去逝的妃子李夫人,相思成疾,於是江湖術士便以李夫人的剪影安慰皇帝,治癒了他的相思病。另一種傳說記載,皮影戲是由漢代名將韓信所發明,他下令士兵以剪影的方式嚇退敵軍,後來漸漸演變成皮影戲的娛樂表演。



      展場中展示了皮影戲的製作材料及工具,並且詳細敘述中外皮影戲的發展歷史,透過柔和的光源,除了能欣賞到中國珍貴的皮影戲偶之外,也有難得一見的印尼皮影戲偶展示。配上媒體播放皮影劇目「鄭三寶下西洋」、「卞章子掛帥」,更能一窺皮影世界的幻影之美。

►  影戲
         是利用光和影子效果來表演的一種戲劇,根據宋人筆記的記載,中國影戲大致可分成「手影戲」、「紙影戲」和「皮影戲」三大類,其中又以皮影較耐久,雕刻藝術成就較高。




►  皮影偶的材料
        最早的影戲是以素紙雕成,後改用獸皮,中國各地所使用的獸皮原料不盡相同,牛皮、羊皮、驢皮都有人使用,台灣因為牛多,一般都以水牛皮做為材料。




►  燈光
           原始的皮影戲演出是用油燈照明影偶,但油燈的燈焰不定,光線也不夠集中,還有煙瘴和舞台著火的危險。一直到民國三十七、八年左右,台灣皮影戲演出開始使用燈泡照明影偶,日後更發展出不同顏色的燈光變換,製造戲劇特殊效果。


►  中國皮影戲外傳
              傳說中國的皮影戲在元代時傳入南亞,後又傳入阿拉伯半島,在土耳其受到極大歡迎,並有「卡拉格茲」的別稱,而印度、印尼、泰國、馬來西亞.......等地,也都發展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影偶演出及戲偶。





      想要操作皮影戲偶嗎?其中的技巧又有哪些呢?這裡準備好了皮影戲台,等著你來大顯身手!(實際操作畫面,可以看本文最上面提供的微電影)



介紹臺灣傳統與現代偶戲的歷史與發展,鼓勵大家多發揮創意,運用生活素材創造出自己的布袋戲偶、皮影戲偶、懸絲偶等各種現代偶。接續傳統及現代,結合東方與西方偶戲藝術,台北偶戲館成為國內外朋友認識偶、欣賞偶、把玩偶的最佳公共場域。

參觀資訊


開館時間︰AM 10:00-PM 5:00﹝週一休館﹞
聯絡電話︰(02) 2528-9553
傳真號碼︰(02) 2528-9556
偶館網址︰http://www.pact.taipei (本文部分文字摘自官方網站)
館  址︰105臺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五段99號2樓﹝京華城百貨旁﹞

交通資訊

捷運搭到南京三民站後

步行前往京華城方向

館址︰105臺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五段99號2樓



門票費用

全票:每人50元

優待票(皆需憑證):每人40元

A. 學生、軍警、榮民、公教退休人員
B. 團體票(20人以上之團體)

優待票(需憑證):每人25元

臺北市松山區復盛里里民

免費參觀(皆需憑證):

六歲之下兒童、六十五歲以上長者、低收入戶、身心障礙者及陪同、設籍臺北市五十五歲以上至六十四歲之原住民長者、志願服務榮譽卡

※ 二十人以上團體參觀,請於預定參觀日兩週前電洽預約,台北偶戲館將提供專人導覽服務。

館內自費項目

1. DIY教學課程:每份酌收材料費100元
2. 劇團演出:滿50人團體可預約,每人150 元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滿20人團體可預約,每人80元

不想錯過任何新的文章? 現在就立刻按讚「安迪連碎碎念粉絲團」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