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密「企業最強外掛」連英佑:從夜市專題到跨域賦能的職涯進化論
如果我們攤開連英佑(Andy Lin)的經歷,會發現這不僅是一份履歷,更像是一個充滿反差的謎題。
故事的一端,是一位製作《舊愛夜市》旅遊網站的大學生,充滿在地氣息與創意;而故事的另一端,卻是被媒體譽為「企業最強外掛」的專業顧問。這兩個看似天差地遠的形象,是如何在一個人身上重疊的?
這份檔案其實是一個絕佳的現代職涯個案,展示了一位專業人士如何融合「學術研究者的深度」、「實務工作者的廣度」以及「知識傳播者的影響力」,將自己打造成一個無法被輕易定義,卻極具價值的「T型人才」。
向下扎根:從應用端走向底層邏輯
連英佑的起點相當紮實。大學時期就讀資訊傳播系的他,憑藉畢業專題《舊愛夜市》——一個結合捷運周邊夜市故事與政府開放資料的網站,拿下了海峽兩岸新媒體大賽的一等獎。這證明了他具備從無到有打造產品的技術與企劃能力。
然而,他隨後做了一個看似「奇怪」的決定:進入政大研究所,鑽研一個聽起來極度學術且生硬的題目——《基於學習行為特徵之學習者電腦中介溝通能力預測模型設計》。
這看似是一個180度的大轉彎,實則是他職涯最關鍵的一步棋。如果說做網站是在「蓋房子」,那麼研究所的訓練就是讓他去鑽研「材料科學與結構力學」。他不再滿足於「使用者想要什麼功能」,而是試圖透過AI與數據分析,去理解「使用者的深層行為模式」。這段跨足數據科學、教育心理學的學術訓練,為他的大腦安裝了一套更底層的作業系統,讓他日後在面對需要高度邏輯與數據思維的專案時,擁有比一般工程師更深厚的底蘊。
橫向跨越:不僅是技術者,更是精準的「轉譯者」
離開校園後,連英佑選擇成立個人工作室。他的客戶名單乍看之下令人眼花撩亂:從國發會、僑委會等政府單位,到外國使館(如聖文森及格瑞納丁大使館)、非營利組織(台灣年輕病友協會),再到商業品牌(元大期貨、AVEDA)。
有人或許會問:這樣是否太過發散?不夠專精?
事實上,這份多樣化的名單恰恰證明了他最強的能力並非單純的「寫程式」,而是「轉譯」。面對大使館,他需要理解外交禮儀與國家形象的莊重;面對病友協會,他則需要切換成同理心與無障礙設計的視角。
他不僅僅是在賣一個網站,而是在賣「診斷與規劃」。他能夠在截然不同的專業語言與價值觀之間無縫切換,為每個獨特的客戶開出客製化的處方。這種跨領域的溝通與整合能力,正是他能遊走於不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。
價值質變:從解決問題到「賦能於人」
連英佑職涯的第三個層次,在於他如何處理「知識」。他不僅自己做,更熱衷於「教」。
他回到母校世新大學,開設了大一必修的「網頁設計」與高年級選修的「專案企劃」。前者讓他保持技術的敏銳度,後者則讓他將實戰經驗提煉成可複製的方法論。更有趣的是,他還跨界到大企業(如台灣三星、台灣微軟)教授「手機攝影」與「Office 365應用」。
從AI模型到手機攝影,這些看似無關的技能,在他的邏輯裡卻是貫通的——這都是在「解決問題」。
透過部落格「Andy連碎碎念」(累積超過兩百萬瀏覽人次)以及YouTube教學影片,他將自己變成了一個「行走的技能包」。他不僅是一個服務提供者,更進化為一位「賦能者(Enabler)」。所謂的「外掛」,意即能即插即用,快速提升原本系統的能力。連英佑透過教學與分享,降低了他人學習新技能的門檻,這讓他的影響力產生了質變,從「一個人完成專案」擴大到「幫助無數人完成工作」。
結語:給現代專業工作者的啟示
連英佑的故事,為我們描繪了一條清晰的成長路徑:
深度: 透過學術研究,建立堅實的底層邏輯。
廣度: 在多樣化的實戰中,鍛鍊跨域轉譯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影響力: 透過教學與分享,將隱性知識產品化,實現價值的最大化。
在這個時代,專業人士的價值不再僅取決於單一技能的深度,更取決於你能否整合多種能力來解決複雜問題,以及你是否願意成為一個「賦能者」。
最後,不妨問問自己:在你的專業領域中,有什麼知識是你習以為常,卻能解決他人痛點的?試著將它分享出來,或許這就是你從「專業工作者」進化為「影響力中心」的起點。
--
◆ 所有資料來源為 Notebook LM
★安迪連碎碎念
專注於3C科技生活、美食旅遊與攝影的部落格,誠實心得,歡迎常來!
部落格: https://blog.andylain.com/
臉書粉絲團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Andyblogtw/
--
▲若有任何疑問或建議,歡迎在文章下面留言!
☆不想錯過任何新文章/攝影教學/實用軟體推薦/超誠實食記?
→現在就立刻按讚「安迪連碎碎念粉絲團」吧~